喜报!复旦管院第三次通过AACSB再认证
昨日,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简称AACSB)正式宣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自2010年首次通过认证后,第三次通过AACSB再认证。
昨日,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简称AACSB)正式宣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自2010年首次通过认证后,第三次通过AACSB再认证。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启用“复旦源”,既是致敬历史,也是面向未来的宣言。“我们要共同守护好、建设好、利用好这片精神家园,把复旦乃至上海、中国的教育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5月18日,复旦大学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第二期)捐赠签约仪式举行。一位热心的复旦校友为基金捐赠1亿元,支持哲学学科发展,却不留名,不图回报。
总有一个点、一个片刻、一个场景,让你可能会有不安,觉得世界怎么变得这么快、不确定性因素怎么这么多,自己怎么会这么无力又渺小。
5月17日,复旦大学携手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在杨浦滨江东方渔人码头举行“百廿复旦 健康同行”大型义诊,复旦上医精心组织各附属医院集中为市民提供线下义诊和线上科普服务。
近期,一则科技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苹果公司携手复旦大学,成功推出了名为StreamBridge的端侧视频大语言模型(Video-LLMs)框架,该框架旨在增强人工智能对直播流视频的理解能力。
在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的当下,医学创新成果转化成为推动医疗进步、提升患者福祉的关键力量。然而,我国医学专利转化率与欧美国家存在差距,如何突破困境、加速转化进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闻学?这个往昔的文科皇冠,蒙上了一层灰尘,失去了往昔的光泽。体现在录取数据上,也能看出来,各个985大学新闻传播类专业一路下滑。
高纪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生,这场大课中,时代始终是最大的背景。他曾带着两个同班同学开始了一次向南的“千里行”,从东北一路向南到了辽宁、山东、江苏、浙江,最后到了广东深圳,站在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下,他的人生轨迹悄然偏转。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随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 “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
在复旦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17日上午,复旦大学携手杨浦区人民政府,在见证上海百年工业文明转型、承载城市更新使命的杨浦滨江东方渔人码头举行“百廿复旦、健康同行”大型义诊,复旦上医精心组织各附属医院集中为市民提供线下义诊和线上科普服务。
@泠风指出,这并非单纯针对文科,理工科中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也在削减,未来随着人口数量下行,这种趋势还会加剧。如某综合性大学,因就业率持续走低,陆续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广播电视学等文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
12年在五角场等朋友,看到一女生蹲路边哭说钱包丢了,好心给了她50块打车,结果半小时后在小南国门口又看见她跟不同男生要钱,我上去质问,她翻个白眼说关你屁事
复旦哲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最早的三家哲学系之一,1956年哲学系成立,2006年哲学学院成立。2016年,复旦大学哲学建系60周年、建院10周年之际,捐赠人出资3000万发起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支持学院的学术建设与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首届“创新杯”体育大联赛足球决赛近日鸣金,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队先读秒绝平,又在加时赛逆转取胜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队。精彩比赛,让看台观赛的三名海港队员王燊超、张琳芃、沈子贵感慨,“大学生足球比赛的精彩程度,不输给中超。”
在这里,我们领略名校风采,感受大学气息,播下筑梦种子,成就不凡人生。
2025年5月18日,复旦大学举行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第二期)捐赠签约仪式,一位匿名校友向基金追加捐赠1亿元,用于支持哲学学科建设。这是继2016年该校友捐赠3000万元发起基金后的再次大额投入,体现了对哲学学科发展的长期承诺。
在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来临之际,5月18日,作为复旦大学校区的发源地、复旦精神的溯源地的复旦大学标志性文化育人功能区“复旦源”亮相。以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成果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开放启用,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5月18日,复旦大学光华楼发生魔幻一幕。当其他高校还在为筹款绞尽脑汁时,一位校友随手签下1亿支票,却连名字都不肯留下。签约仪式上,捐赠席位的铭牌赫然写着"无名氏",这戏剧性场面让见惯大场面的校领导都直呼"活久见"。